close

【新春走基層·鄉村振興看嘉興】台中家電特賣海鹽豐義村:解生活垃圾之困的“鄉村印記”

【新春走基層·鄉村振興看嘉興】海鹽豐義村:解生活垃圾之困的“鄉村印記” 嘉興在線新聞網2018年02月25日 08:03:17手機看新聞我要投稿舉報

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八,是個難得的晴天。海鹽縣通元鎮豐義村遊客接待中心對面的“豐義尋趣”宣傳板格外醒目,一對身穿婚紗和禮服的準新人來到豐山邊的礦坑月湖,取景拍攝婚紗照。“前幾年好像沒見過有人來這裡取景拍照,現在我們這兒環境整潔瞭,景觀改造得漂亮瞭,來的人越來越多瞭。”傢住礦坑月湖邊的一位村民說。

從2016年8月起,豐義村從山前埭自然村落開始先行先試,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房前屋後的綠色可腐爛垃圾桶和黃色不可腐爛垃圾桶成瞭標配。“現在大傢都已經習慣要分開扔垃圾,環境變好瞭,受益的還是我們生活在這裡的人嘛。”村民崔妹芬對環境變化深有體會,對生活垃圾分類舉雙手贊成。

新春走基層·見聞

傢裡多瞭個綠色垃圾桶

沿著海鹽縣通元鎮東郊路來到豐義村的遊客接待中心,剛一下車,記者就被眼前濃濃的年味吸引瞭,一大塊“豐義尋趣”宣傳板豎立在停車場邊,導覽圖簡單明瞭;不遠處的豐山上,三三兩兩的遊客正在登高;在礦坑月湖的浮橋上,一些遊客正舉著相機合影留念;從停車場到豐山,一路懸掛的紅燈籠映襯著春節的喜慶氣氛……

山前埭位於豐山的南側,是豐義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是全村最早也是全縣較早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區。從2016年8月起,山前埭的75戶村民傢裡都添瞭幾個“新成員”,包括入戶的一個稍小的綠色可腐爛垃圾桶和室外一綠一黃兩個稍大的垃圾桶,桶身上分別標註瞭“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字樣。

臨近中午,村民崔妹芬正在準備午飯,她仔細將蔬菜擇洗幹凈,爛葉扔進綠色的可腐爛垃圾桶;番茄炒蛋需要的雞蛋已經準備好,蛋殼扔進可腐爛垃圾桶;把自傢樹上摘下的橘子拿給客人品嘗,還不忘提醒果皮要扔進綠色的垃圾桶裡……

崔妹芬的兒媳周婷平常在海鹽縣城工作,周末回傢陪陪老人,“如果我們扔錯瞭垃圾,會被公婆念叨的,他們還會把扔錯的垃圾撿出來重新扔。”時間長瞭,周婷和老公的垃圾分類習慣也逐漸養成瞭。周婷從事的是質量檢驗方面的工作,經常與化學試劑等打交道,“現在工作的時候也會註意不把含化學成分的有毒有害垃圾扔到普通垃圾桶裡瞭,盡自己的能力保護環境。”

“一年多時間下來,我們基本上習慣瞭,知道生活垃圾要分開扔,像尼龍袋、包裝紙都扔黃色垃圾桶裡,水果皮、爛菜葉就扔綠色垃圾桶裡。”崔妹芬傢門前就是秦溪河,她告訴記者,好多年前經常有村民順手把垃圾扔河裡,水面上經常漂浮著各種顏色的臟東西,水體變得很臟,“現在大傢都很自覺,村裡這兩年又進行瞭環境整治,現在更加沒人亂扔垃圾瞭。”

“往年春節傢裡招待客人,他們都是吃瞭飯就走或者到吃飯時間才來,今年要麼吃好飯留下來四處走走,要麼就是很早就來瞭。”崔妹芬開玩笑地說,環境變整潔瞭,讓人賞心悅目,更能“留客”瞭。

果不其然,就在崔妹芬傢門前,經過美麗鄉村升級版改造的鄉容鎮貌簡直可以媲美大城市,碧波蕩漾的河面、火紅的中國結、潔白的墻面、黛青的屋簷,再加上綠黃兩色垃圾桶的點綴,相信誰都不忍心去做煞風景的事。

可腐爛垃圾變身有機肥

要想做到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隻著眼於末端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前置,從產生垃圾的居民個體傢庭前端就開始倡導和實施分類,在投放時便進行準確分類,才能順勢進行後道處理。在我市農村,普遍采用的就是山前埭這樣的兩分法,將可腐爛垃圾剝離出來,對其進行物理加工,將其變為有機肥。

在離豐義村不遠的一個垃圾處理站記者看到,這裡不僅可以進行可腐爛垃圾處置,也是不可腐爛垃圾壓縮打包、病死動物收儲的綜合性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每天上午,可腐爛垃圾從村民傢被收集起來後,再統一運到這裡。

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瞭垃圾的處置過程:綠色垃圾桶首先被扣在垃圾處理機器上,桶被抬高後垃圾隨即倒在一塊約1平方米大的平臺上,工人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把農戶沒有分出來的不可腐爛垃圾進一步分揀挑選剔除,可腐爛垃圾劃入機器內倉,進行發酵和烘幹。”海鹽縣通元鎮垃圾分類工作負責人張仁良告訴記者。在機器旁,記者也看到瞭包裝袋、瓶蓋、玻璃瓶等“漏網之魚”。

可腐爛垃圾進入機器的“身體”後,將經過擠壓、粉碎等步驟,廢水排入污水管道,廢渣經過10個小時左右的發酵和烘幹後,變身成為黑色的有機肥,“主要用在旱地的綠化養護或農作物培養上,目前是無償提供給農戶的。”張仁良介紹,由於這些可腐爛垃圾中含有農戶餐廚廢棄物,鹽分含量高,在水田堆肥方面建議農戶每年使用一次。

在以機械成台中電器行肥為主、其他模式為輔的垃圾減量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模式下,粗略統計,這個垃圾處理中心輻射周邊豐義村、滕涇村、雪水港村超1800戶農戶,每天處理可腐爛垃圾約1000公斤,從去年4月初設備投入使用以來,已經對超過300噸可腐爛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置”,轉化有機肥約50噸。

鄉村嘗試智能化分類設備

垃圾分類是減輕垃圾終端處理負擔的有效途徑,通元鎮這個垃圾處理中心是海鹽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一個縮影。

從去年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以來,海鹽探索開展生活垃圾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分揀減量,有效利用可腐爛垃圾,對農業垃圾進行循環處置。生活垃圾經過分類投放,可腐爛垃圾通過機械化處理,最終變成無味的有機肥,不僅實現瞭資源化的重復利用,垃圾的重量還不到原來的20%。

台中家電行村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度和分類準確度也在逐步提高。豐義村黨總支書記張惠芬告訴記者,從去年4月份起,整個豐義村22個組、843戶村民都開始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我們安排監督員每天檢查大傢的分類情況,按照分類好壞,評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評比結果每個季度公佈一次,拿滿3次優秀就可以領到一份生活用品獎勵,“粗略統計,90%的傢庭曾領到過獎勵,20%~30%的村民傢庭每次都能領到。”

放眼海鹽全縣,9個鎮(街道)、64個村正在同步開展垃圾分類,已覆蓋農戶43650戶,村覆蓋率61%。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4個可腐爛垃圾處置點建成並運營,日處理能力達到26.3噸。過去的一年,經縣裡處理的生活垃圾量同比減少41.67%,讓城鎮“輕”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豐義村黨員先鋒站的院子裡,記者還看到瞭一組垃圾分類智能收集箱,“目前,這組垃圾箱是通元鎮唯一的,我們希望嘗試更智能化的手法,用更精準的分類方法來減少生活垃圾處置量。”海鹽縣分類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組收集箱上個月剛落戶這裡。

隻見工作人員拿瞭一張印有二維碼的積分卡對準收集箱中間位置一掃,掃描口上方的屏幕就亮瞭起來,“根據自己要扔的垃圾種類,進行選擇,收集箱的倉門就會打開瞭。”紙張、塑料、玻璃、金屬四個倉門對應不同種類的可回收物,根據村民投放的垃圾重量,智能收集箱會自動計算出相應積分計入村民的積分卡中,“積分卡這種形式,可以鼓勵村民將可回收物從不可腐爛垃圾中分離出來,我們計劃每月1日在這裡為村民兌換生活用品,嘗試用這種鼓勵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新春走基層·手記

以“主人翁”意識推動生活垃圾減量

垃圾之困,並不僅僅存在我國城鎮之中,同樣存在於廣袤的農村土地上。

今年初,浙江省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范》正式發佈,這是我省首個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為主要內容的省級地方標準。這意味著我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由粗分向精分邁進,原有的集中收集有效處理體系向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轉變,更是體現瞭致力解農村生活垃圾之困的浙江決心。

其實,在全市像豐義村這樣實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鄉村正在逐漸增多。借助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環境整治工作,我市鎮村面貌近年來有瞭飛躍,村民們也都逐漸意識到瞭亂丟亂扔垃圾的行為習慣與周邊整潔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加之各種宣傳、培訓和鼓勵制度的推動,“主人翁”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推動著農村生活垃圾減量。






來源:嘉報集團作者:晚報記者 周佩佳 實習生 徐苗苗 通訊員 湯靜儀 攝影 周佩佳編輯:責任編輯:李建
arrow
arrow

    cqm022wm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